第133章(2 / 2)

武夫当国 闽南愚客 4061 字 2个月前

“早先在上海时,都是与你说过的,民主建设是需要一个过程,中间很多环节是不可能直接跨跃过去的。大总统是很赞同这一点,而我的主张是先在中央普及政党政治的思路,以政党团结在大总统左右,为大总统提供足够的宪法支持。等中国真正意义上完成统一之后,再由政党政治的基础开始实现责任内阁制的体裁,随后由上而下的开始推广法制和民主建设。”宋教仁把自己的思路简单的说了一遍。

“这很好啊,眼下就应该如此才是。”袁肃赞同的说道。

“只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好事,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是民主国家进程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唉!”宋教仁意味深远的说完,沉重的叹了一口气。

“那宋先生,您接下来可有什么打算?”停顿了片刻之后,袁肃转而问道。

“如今我还能怎么办?说实在的,在这里已经这么久了,对外界的很多事情已然脱节,当真是感到很无奈也很疲惫。不过,就算现在让我走出去,只怕我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回到以前的状态。因为我自知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也做不了合格政客的那些事情。”宋教仁缓缓的吁出一口气,语气没有任何情绪的说道。

袁肃陷入了一阵沉默,他听得出来宋教仁似乎是打算永久就这样置身事外,这倒是与自己所了解的宋教仁有很大的差别,既然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主义者,早先为了推翻满清政府而遭受过那么多次的失败,偏偏在这次失败之后选择了放弃。当真是让人始料未及。

不过他同样也可以理解宋教仁的心情,并不能说经历过许多失败所以才不会畏惧失败,正所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前的失败并不是没有造成影响,这种影响是一丝一毫的积累起来,最终到了临界点便会彻底崩盘。

他同时也很赞同宋教仁自称自己是“不合格的政客”,可以说宋教仁跟孙中山一样,他们两个人都不是政客。宋教仁的主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符合中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需求,民主和共和原本就是对立的两个概念,要么是民主、要么是共和。至于政党政治这个概念确实可行,但也不代表能对中国当时政治有所推进作用。

恰恰是什么责任内阁制,愈发使得中国的中央政府陷入一种四不像的怪圈当中。反过来说,使得积蓄已久的资产阶级革命一下子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正因为如此才最终导致国民党内部出现孙与黄宋派的分裂。

归根结底,在探索中国政治改革的道路上,这些先贤要么是了解的不够透彻,要么是忽视了中国当代环境,要么完全是抱着浑水摸鱼的心态。

“唉,在下何尝不是扼腕自叹,好不容易盼来了民国,还不容易有了机会完成中华复兴大业,好不容易可以摆脱民族内部的重重矛盾,可偏偏总有那些顽固之人无从豁达。实不相瞒,在下一直认为当务之急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央集权,以强大的中央政府来统一国家南北,以中央政府之统令,规划并且推进国家发展。可是盼望如此之久,却始终难以见到真章。放眼环宇,各省拥兵自重者比比皆是,南方势力依旧不肯死心。到底内斗到什么时候才能彼此放下成见呢?”深深吸了一口气之后,袁肃感慨万千的说道。

“袁公子,我对你有这样能为国家大局着想的心思感到很是欣慰。我怏怏中华若能多出一些像袁公子这样的少年英杰,也不至于会困苦到今时今日了。”宋教仁说道。

“我本是一介武夫,不懂什么大道理,只是对国家未来颇有忧愁,所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没有什么好x性子,只求务必能尽快完成国家一统、上下统令的建设。本以为宋先生北上会是一次绝佳的好机会,却没想到失之交臂。怎能不叫人着急?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错过这次大好机会,什么时候才能再有机会?”袁肃语气渐渐激烈起来,他是故意显出这番冲动的样子。

“会有的,一定会有的,这一点我至今都坚信不移。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也是一个国家兴衰所必须面临的决断。”宋教仁颇有倚老卖老的口吻说道。

“即便如此,为何明明能更快实现,偏偏还要等待下一次的机会?这中间所浪费的时间会让我们中国与列强拉开更多的距离。不是我意气用事,为了能促成中央集权,我宁可不择手段。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有些事必须下定决心狠狠的做上一把,方才能彻底免除后患,奠定我中华百世之基业。”袁肃咬着牙说道,说话时的神态就彷佛上阵杀敌一般。

宋教仁只是无奈的叹了一口气,他以为袁肃是在指利用一些手段铲除那些隐藏在中央政府中的顽固势力,比如暗杀或者兵变什么的。对于这些手段他早年都是有所经历,从华兴会到同盟会,革命志士组织暗杀、煽动兵变已经多不胜数。

同时,他也只当袁肃是一时冲动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所以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开劝。更何况以他今时今日的处境,自己又能怎么去开劝对方呢?

对于袁肃而言,他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让宋教仁记得一个“不择手段”,等到袁世凯推行帝制时,自己会果断的拥戴袁世凯登基称帝,到时候也就有理由来向宋教仁做出解释,从而争取宋教仁的谅解。

之后,二人又闲聊了一些其他情况,袁肃告知宋教仁目前国内国外最新的时事新闻,包括欧洲局势越来越紧张,也暗示了中国x政府内部对亲同盟和亲协约的势力,正在一点点凝聚成型。对此宋教仁的态度是中国不要掺和欧洲帝国x主义的利益分割,一方面是中国没能力掺和,另外一方面是即便掺和进去也不会得到任何好处,反而应该趁着西方国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欧洲之际,尽快完成国家统一,并大力发展。

袁肃表示同意,他也说自己会尽可能去说服叔父。

到了下午两点钟过后,袁肃没有再继续叨扰宋教仁,又说了一些比较激动的言论,随即起身告辞离去。宋教仁到现在还认为袁肃是一个很新派的北洋军官,就算对方不认同南方革命势力的一些主张,但起码也是一个能为国家为民族考虑的正直的人。

第20章,郑州军事

二月中旬,在经过大半个月时间筹备,袁肃正式开始调兵遣将进入河南。

此次行动他安排的是驻扎在淮北的中央陆军第三旅负责,第三旅旅长郭文远并没有亲自带队,而是由副旅长戴凤翔带领三团士兵经过商丘、过开封,然后先行于郑重集合待命。

郭文远率领旅部依旧坐镇淮安,并且遵照袁肃的吩咐扩充预备役兵力。

在中央陆军第三旅于去年十二月呈递的一份最新人事名单上,袁肃是看到了好几个让自己为之一振的名字。不得不承认,郭文远在第三旅的建设上是下了大功夫,不仅积极的提拔下级军官,更是由教导团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培养了大批基层军官,总算是让第三旅有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建制。

除了破格提拔下级军官和教导团速成培养之外,郭文远甚至还通过各种渠道到各省各地招聘高级军官。就好比副旅长戴凤翔,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生,民国成立之后被委任为湖南陆军小学堂校长。郭文远通过多封书信、电文的联络,最终得以聘请到戴凤翔由湖南北上加入中央陆军第三旅。

当然,这毕竟是有几分侥幸的因素在其中。戴凤翔本是与李济深同期的保定军校学员,二人关系也非常好,并且是极力拥戴革命派的人物。二次革命时他曾多次要求谭廷闿发兵驰援湖北,却一一被谭廷闿搁置。最终革命失败,谭廷闿不战而降,导致湖南许多革命党人大感失望,也让其认识到南方革命党人的松散和不成气候。

恰好中央政府展开军事改革,建立中央军系,戴凤翔与蔡锷一样都很寄希望这次北洋政府的军事改革,于是渐渐改变了以往那些固执的观念。经过郭文远的多番游说,这才下定决心加入中央陆军,期待能有一番大作为。

袁肃一行人是在二月十二日这天下午抵达郑州,戴凤翔带领第三旅三个团团长来到火车站迎接。此行袁肃只带了一个警卫连陪伴在身边,随同一起来的还有蒋百里以及蒋百里的两名军事幕僚。

下车与戴凤翔见了面,袁肃很是友好的向这位新上任不久的副旅长握手问好,随即又将其引见给蒋百里认识。

虽然蒋百里是在戴凤翔毕业之后才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上任校长,但对于戴凤翔而言,只要曾经是保定军校校长的人,那都是自己的恩师。于是他十分敬重的向蒋百里问好,毫不遮掩的处处以“学生”自称。

在车站闲聊了一阵,袁肃便要求戴凤翔立刻带自己前往第三旅驻地。

刚刚从火车站出来,迎面又赶来七八名身穿华贵的人,一番介绍之后才知道这些是郑州当地的官员以及从开封都督府赶过来的代表。都督府代表明叫张致和,是秘书处的二等秘书官,早在第三旅路过开封时,便奉张镇芳之命跟随部队一起到郑州负责迎接袁肃。

袁肃与这些官员一一认识了一下,又简单聊了一些话。做为本地官员,前来迎接中央政府派来的军事大员,首要之事自然是要搞好关系。张致和表示今天晚上已经预定好宴席,专门为袁肃等人接风洗尘。对此袁肃只是敷衍了一阵,没有明确答应下来,并且自己初到郑州,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随后与这些官员告辞,戴凤翔早已预备好好几辆马车,袁肃和蒋百里等人上了马车后便往城西方向前去。随行的警卫员则跟在马车后面跑步前进。

一路上,戴凤翔向袁肃介绍了一下第三旅的情况,以及目前整个河南民乱的局势。

他说道:“根据这几天我们搜集到的情报,还有开封那边发来的消息,能够确定的情况并不算太多,本地的一些军队和从直隶调派来的军队几乎毫无建树,他们到现在都没能彻底弄清楚敌人具体的位置。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有一支乱民部队已经转移到陕西境内,这是陕西那边发来的电文确认过的。另外就是在河南西南大片山林地区依然有乱民武装频频出现,根据我个人的推测,最起码应该还有三路乱民武装在河南这边。”

袁肃脸色不是很好看,他严肃的问道:“听说白朗之乱是在去年年初就已经发生,整整一年的时间,本地部队居然到现在都弄不清楚敌人的状况?”

戴凤翔无奈的摇了摇头,颇有嘲笑之意的说道:“河南省内地方军队的战斗力还不如豫南的那些刀客、土匪,大部分士兵都是前清绿营的兵,不仅装备落后,而且素质极差。在下曾亲自去第十九步兵旅的一个营地走访过,简单一句话,简直就是乌合之众。”

一旁的蒋百里叹了一口气,语气带着忧愁的说道:“大多地方军队皆是如此,士兵毫无军人的概念,无非是混一口饭吃,真到了上阵杀敌的时候,这些人一个个畏手畏脚,根本难以成事。河南民乱不在民军强大狡猾,而在我军懦弱无能。”

戴凤翔深以为然的说道:“蒋先生所言极是。唉,长此以往,别说剿灭这些叛军,只怕固守城池都很困难。”

袁肃旋即又问道:“那从外省调来的政府军呢?”